近日,靖江滨江新城的木金农贸市场搬迁消息传来,不少市民和摊主都难掩期待。要知道,这可是**主导、国资投入上亿打造的新菜场 —— 崭新的建筑、完善的内部摊位设施,想想都比原来老菜场的 “脏乱差” 强太多。对于习惯在菜场买菜的市民来说,环境好了,买菜的心情也能更舒畅;而对于靠菜场谋生的原摊主们,更是盼着借着新菜场的东风,拉回更多客流,让生意再上一个台阶。  可这份期待,却在搬迁过程中打了折扣。不少原摊主心里犯了嘀咕,甚至产生了不满情绪,问题就出在新摊位的设置上。原来,新菜场的摊位规划与老菜场存在差异,更关键的是,没有一套公开公正的规则来保障大家原有的经营品种、经营位置实现 “无缝衔接”。这可不是小事,对摊主而言,经营品种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生计根本,熟悉的品类、固定的熟客,都是维持生意的核心;对市民而言,常买的那几家摊主、熟悉的那几样菜品,也是逛菜场的 “固定记忆”。一旦衔接出了问题,不仅摊主生计受影响,市民买菜也会觉得不方便。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个朴素的想法:如果新菜场的摊位数量能不少于老菜场,让原有经营户都能在差不多的位置,继续经营自己熟悉的品类,那该多好。这样一来,新菜场不用花太多时间 “培育市场”,熟客能顺利找到老摊主,信任还在,客流就不会轻易流失;摊主们也不用重新适应新品类、新环境,能快速进入经营状态。这既是对摊主生计的保障,也是对市民消费习惯的尊重,更是维护市场稳定的有效方式。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就拿卖肉摊位来说,老菜场有 8 个,新菜场却只规划了 6 个。少了 2 个摊位,意味着有 2 位卖肉摊主可能面临 “无摊可摆” 的困境。让摊主们自行协商?谈何容易。每个摊位背后都是一家人的生计,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这种情况下,如何分配就成了难题。 有人提出,不如搞公开公正的招标,通过市场化手段筛选有能力的经营者;也有人觉得,抓阄更公平,就像学校阳光化电脑分班那样,全凭运气,谁也没话说。这两种方式各有道理:招标能选出经营能力更强、更符合新菜场发展需求的摊主,有利于提升菜场整体经营水平;抓阄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 “机会均等”,避免了因实力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 可问题是,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决定权似乎不在摊主手中,大家最在意的,其实是 “公开透明”—— 只要过程摆到台面上,规则公平合理,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老菜场 
新菜场 毕竟,菜场是许多家庭的 “生计载体”。愿意守着菜场起早贪黑的摊主,大多是靠着一门手艺、一份坚持谋生,就像那些握了半辈子杀猪刀的卖肉师傅,让他们放弃熟悉的行当,重新寻找出路,谈何容易? 菜场搬迁,绝不能是 “老菜场一关门、新菜场一开门” 就完事的简单操作,更不能用一个 “赶” 字打发了为生计奔波的摊主们。 作为**主导的民生工程,新菜场的建设本就是为了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在搬迁过程中,更应该兼顾公平与民生温度:一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摊位分配机制,无论是招标还是抓阄,都要让规则看得见、摸得着,让摊主们有参与感、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摊主们的实际困难,尽可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计,在规划摊位时多倾听摊主和市民的意见,找到 “市场发展” 与 “民生保障” 的平衡点。 木金菜场搬迁,本是一件惠及多方的好事。好事要办好,关键就在于把 “民生” 二字放在心上 —— 菜场里卖的是新鲜蔬果、肉禽蛋奶,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只有兼顾了摊主的生计、市民的便利、过程的公平,才能让新菜场真正成为大家满意的 “民生菜场”,实现 “和气生财” 的美好愿景。
5 e& w1 Y' h9 B) O0 P K9 \
9 @+ _/ H/ W& m$ \9 l4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