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靖江市不少天然气用户前往营业厅充值时,遇上了一桩窝心事:明明是正常充值燃气费,却被要求必须购买某某保险公司的“居民燃气用户综合保险”,费用100元。如果不购买,柜台人员拒绝办理充值业务。 有居民反映,自己充值400方天然气,应付款1104元,实际却被收取1204元。即便在保险选项存在80元和100元两档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也没有主动告知,用户直到拿到单据才发现“被投保”。
可有意思的是,这事并非“铁板一块”——如果前往自助机缴费则无需购买保险,但对于不熟悉自助操作、习惯线下办理业务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说,这无异于强制搭售。 一边是营业厅的“强制绑定”,一边是自助机的“自由通行”,这差别对待背后:这份100元的保险,到底是“必须买”还是“可选择”? 从保险类型来看,这款产品属于商业保险范畴,保障范围包括家庭财产意外和人身意外责任,本应是用户自愿购买的选项。然而靖江天然气公司既未公开任何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强制投保的文件,也没有经过价格听证或公众知情程序,这样的行为是否合规?是否涉嫌利用垄断地位捆绑销售? 如果说该保险属于经过审批的“强制保险”,那么就应当像机动车交强险一样,公开依据、标准和管理办法,保险公司不能拒保,用户也不能选择不买——但目前显然并非如此。 而如果这只是一款商业保险,那么靖江天然气公司的行为便直接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作为公共事业企业,其行为应当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和舆论监督。 诚然,家庭用气安全很重要,市民多一份保障也并非坏事。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天然气公司可以“代用户做决定”?更何况,天然气公司本身就有安全义务。用户按规定接受燃气设施年审,不能自己随便买“不合规灶具、燃具”,连管子都得按要求买——既然公司已经把安全管控握在手里,那保障用气安全本就是其责任。如今再借充值之机“顺手”卖保险,是否合理? 其次,一旦遇到燃气事故,就靠这100元一年的商业险,能覆盖多少损失?与其“逼”用户买保险,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管道维护、安全排查上。真正的安全,应建立在企业履行维护责任、严格安检等一系列有效安全措施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卖保险。 说到底,就是借着“垄断地位”给用户“添堵”。商业保险本该是“你情我愿”的选择,却被当成了充值的“门槛”,这不仅违反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更是对“垄断权力”的滥用。公共事业企业更应珍惜羽毛,任何收费行为都应当公开、透明、自愿、合理。别让“保障安全”,变成了“折腾用户”的借口。 也建议用户遇到类似强制消费时:保留票据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尽量选择自助终端或线上渠道办理业务。垄断不是“强盗逻辑”的通行证。我们愿意为安全买单,但拒绝不合理消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 U9 l) g$ l ~/ e)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