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岁末,资金往来日益频繁,金融诈骗活动也进入高发期。近日,我市及周边银行机构成功拦截多起手法新颖的诈骗案件,守护客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敲响了防范金融诈骗的警钟。 日前,我市一家机械厂负责人叶先生匆匆走进我市某银行营业大厅,开口便问:“你们的李经理在吗?她让我来办一个转账。”大堂经理一听“李经理”的名字,觉得很奇怪,支行并没有这位员工。出于职业警觉,大堂经理立即与叶先生交流,了解到叶先生前几天通过微信添加了一位自称“工商银行营业部李某某”的好友。对方头像、工作场景、语气都极具“银行范儿”,甚至在视频中展示了“工作牌”,让叶先生深信不疑。对方自称掌握叶先生企业的真实信息,声称企业符合“企业白名单新政策”,可享受资金优惠。起初叶先生还有所怀疑,但在对方连番“政策讲解”和视频通话“佐证”下,他逐渐放松了警惕,打算到银行配合办理。 通过仔细核查微信聊天内容和转账指引,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所谓“李经理”提供的政策模糊、说辞不专业,并不断催促资金操作,明显与银行正规业务流程不符。工作人员迅速上报支行负责人,为彻底打消叶先生疑虑,支行理财经理现场讲解了官方政策,详细说明了工商银行真实的企业金融政策及正规办理渠道。随后,工作人员协助叶先生回拨诈骗方的视频通话,对方一听到“银行工作人员”立刻挂断,骗局就此败露。 确认叶先生遭遇的是一种冒充银行员工的新型诈骗手法后,银行随即在工作群中发布提醒,向全辖网点同步警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无独有偶,在我市周边一城市,也发生了一起新型金融诈骗。 近日,在南京市,一名老人来到一家银行,掏出一张银行卡要求查余额。然而,当大堂经理接过卡片时,马上发现了不对劲:这张卡的芯片明显是后贴上去的,整体样式与标准借记卡存在明显差异。工作人员迅速将情况报告网点负责人。经前台系统核查卡号信息,确认该卡系伪造,于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报警。 民警抵达后,工作人员将老人引导至休息室,耐心地了解情况。据老人回忆,数月前曾接到所谓“养老补贴”电话,在对方诱导下参与了一项“投资”,随后收到这张邮寄的银行卡,对方承诺后续分红将汇入此卡。警方通过联网核查,确认近期确有类似集资诈骗案件发生,及时联系了老人子女,并护送老人至派出所进行深入调查,同时成功劝阻老人向诈骗方转账。 银行工作人员分析,案件暴露出新型诈骗的典型特征:不法分子精心伪造银行卡片,不仅盗用正规银行视觉标识,采用相近配色方案以假乱真,更在卡面印制虚假安全码,为后续操控受害人,实施资金诈骗铺设陷阱。其核心手段是利用“高额补贴”“特殊待遇”等极具诱惑力的虚假承诺,精准针对信息辨识能力相对薄弱的老年群体,诱使其陷入非法集资骗局。 我市银行专业人士指出,近期出现的金融诈骗呈现出一些新特征:诈骗分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详细信息,使诈骗活动更具针对性;制作的假证件、假卡片仿真度极高,普通民众难以辨别;诈骗话术精心包装,常借用“政策优惠”“专项补贴”等专业术语获取信任;作案手法也更加隐蔽,多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沟通,规避线下核实。 面对日益复杂的诈骗手段,各银行提醒社会公众:务必通过银行官方渠道办理业务,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网络信息;对于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要通过官方客服热线或亲临网点进行核实;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及验证码等;遇到任何可疑情况,应及时向银行工作人员求助或拨打反诈专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