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校已开启“寒假模式” “神兽”回笼手机电脑纷纷解禁 不想出门游玩 终于可以在网络世界里畅游了? 且慢! 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 骗子们可是没有假期的 寒暑假是未成年人被诈骗的高发期
7 h5 S" ?8 n5 d- e' T& {刚刚 靖江警方通报1起典型案例 我市一小学生不幸中招了 ▼▼▼ 真实案例 1月24日,靖江某小学一学生任某的QQ上收到信息,对方称其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被冻结了,现在要帮其银行卡解冻,任某遂添加了对方提供的QQ为好友,按对方要求下载了“ToDesk”APP,并保持APP一直是登录状态,对方以帮助任某QQ绑定的银行卡解冻为由,骗得任某使用支付宝扫码向对方提供的财富通账户转账,后被任某家长发现,意识被骗,共计损失人17000元。
6 q% E6 Z8 {' H' n2 z& D
/ u% q( _6 z3 x- v$ c9 N- F& y6 }6 C# v- N$ I# E$ f
# {8 S1 z! L/ g
重要提醒 寒假期间,不少诈骗分子冒充律师、警察、明星等身份,通过QQ、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联系学生,以恐吓、威胁等方式要求转账或提供父母的付款码、银行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进而实施诈骗。 在此提醒:家长们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游戏观、价值观,教育孩子适度娱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可以寓教于乐,用充实的生活代替玩手机,给孩子讲些反诈防骗小故事,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 [color=rgba(0, 0, 0, 0.9)]家长们也要切记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在把手机平板等设备交给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设备支付的安全措施,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不要把支付密码轻易透露给孩子,同时要取消手机的免密支付,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
- X8 l# m. c Q5 R4 P0 f5 ^
5 M6 V; h0 c; e! t8 M5 V- z$ P! T3 `4 y! Z8 b6 ]/ n, X* Y
以下几个常见 针对学生群体诈骗套路 请家长们注意 01 冒充明星诈骗
. ^- t( P' Q- V& G
6 C/ B$ b" G; c/ M12岁的小桐(化名)刷某分享平台时,看到一个视频分享了某女明星的QQ号,小桐出于好奇便添加了。 对方称发送收款二维码可以获得红包,小桐发送后对方却说“你操作失误,要配合我们解冻资金”。在对方的恐吓下,小桐拿了爸爸的手机,听从对方要求用支付宝转了2.5万元到指定账户,随后小桐爸爸发现被骗。 02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
# I6 ]1 M+ [) Z3 S
5 l9 R( K# D( _2 ]: ~+ ~15岁的小文(化名)刷短视频平台时看到免费送游戏皮肤的视频,于是扫描视频二维码添加了对方的QQ。 添加后对方打开了视频通话,让小文拿父母的手机来操作,声称“只是走个流程,不会产生费用”。小文按对方要求拿到了爸爸的手机并打开了支付宝付款码,随后对方扫了三次付款码,共计损失6488元。 03 冒充律师诈骗
! j% `6 f% S5 v& @7 z8 y2 _5 E, K9 `7 ]6 A
12岁的小帆(化名)收到QQ陌生人消息,对方自称是某网红的律师,并附上律师证的图片,对方告诉小帆“某网红的QQ号被盗,你有犯罪嫌疑”。 小帆看到后顿时慌了,对方又称“为了洗脱你的嫌疑,你要拿父母的手机操作一下,如果不配合就报警抓你”。说完,对方和小帆开启视频通话,小帆打开了爸爸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给对方看,随后银行卡被刷走9800元。 04 冒充熟人诈骗 # Q+ v# \$ T* V2 |0 L, E* i
9 @, f. E4 g' ~0 Q' O
骗子盗取学生微信号、QQ号后,冒充学生本人向学生的亲戚、朋友借款,或者以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得病等为由,要求学生亲戚、朋友转钱。
5 {7 |4 X, m/ l- ^6 f0 Y& M希望各位学生
2 u2 j" w, \- P 能提高防范电信诈骗意识 携手你的家人、亲戚、朋友一道 一起学习反诈知识 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共同开展反诈行动 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
7 v% m* N$ r4 M) W- X" h) w3 S+ }9 u/ N* I, n9 d o
|